快捷搜索:  

苹果找“搭子”,田主家也搞梗概ai了?

"苹果找“搭子”,田主家也搞梗概ai了?,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 账号设置我的关注我的收藏申请的报道退出登录登录搜索36氪Auto数字时氪将来消费智能涌现将来城市启动Power on36氪出海36氪研究院潮生TIDE36氪企服点评36氪财经(Finance)职场bonus36碳后浪研究所暗涌Waves硬氪媒体品牌企业号企服点评36Kr研究院36Kr创新咨询企业服务核心服务城市之窗行政部门服务创投发布LP源计划VClubVClub投资机构库投资机构职位推介投资人认证投资人服务寻求报道36氪Pro创投氪堂企业入驻创业者服务创投平台 首页快讯资讯推荐财经(Finance)科技(Technology)企服城市最新创投汽车(Car)AI创新直播视频专题活动搜索寻求报道我要入驻城市合作苹果找“搭子”,地主家也搞不定AI了?酷玩实验室·2024-04-11 10:11关注AI电话时代,苹果危险了?

最近,苹果遇到的事儿挺多的,不过都不是什么好事。

首先是在3月底,米国司法部挥舞着反垄断的大棒,给苹果来了一记重击,指控它搞封闭生态系统,限制竞争对手。

这事儿一出,苹果股价那是“嗖”的一声,市值缩水了934亿美元,折合国人币约6724亿,简直比A股的过山车还刺激!

紧接着,外界又有传闻称,苹果竟然还悄咪咪地跟谷歌和百度勾搭上了,打算在今年(This Year)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中,使用谷歌的双子座作为英文AI,使用百度的文心一言作为中文AI,把两家的AI技术整合到Siri里。

当然这只是一条传闻啦。

不过,这两桩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背后都绕不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AI。

在2024年,哪个科技(Technology)巨头敢说自己离得了AI?苹果也不例外,但让库克有些发愁的是,面对汹涌而来的AI大势,苹果自身在AI方面的进展,却不怎么明朗,甚至到现在连自家大模型都没真正弄出来。

于是才有了苹果破天荒地打算让别家的AI,进入自家的封闭系统的传闻。

尽管这事儿目前(Currently)还真假未定,但苹果在AI方面滞后的情况,却让库克不得不深思,倘若这次的生成式AI,真的会带来一场电话领域的颠覆性变革,那苹果的处境就危险了。

到了那时,即使没有司法部的制裁,苹果自家的封闭生态,也迟早会在其他AI的围攻下逐渐崩解。——因为用户不会接受一个没有好AI的电话。

那么,电话与AI的结合,到底有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呢?

噱头or变革?

讲真,关于电话AI这件事,其实很多大厂都已经开始了布局。

例如三星发布Galaxy S24系列产品引入“Galaxy AI”;小米的澎湃OS融入AI大模型能力,OPPO发布“首款端侧应用70亿参数AI大模型电话”——OPPO Find X7 Ultra;荣耀在Magic6系列新机上置入自研70亿参数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然而,这一系列火热表象的背后,却是电话AI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现阶段,似乎很少有用户将电话AI当成换机的动力。

究其原因,还是目前(Currently)电话AI能干的事儿,实在太少了——而且干得往往还不如云端AI好。

现在的各种电话AI,新增的功能无非就是图像生成,照片消除,以及文档摘要,语音通话总结,语音翻译等等。

但这些功能,实际上不用内置的大模型,第三方App联网的云端AI也能完成……

而那些内置于电话的AI,由于端侧硬件的限制,往往参数很小,发挥不了与云端AI等效的性能。

就比如语音翻译功能,电话端侧的AI可能可以快那么两秒钟,但翻译出来的话狗屁不通,那还不如等一下联网翻译呢。

所以,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来了:电话AI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苹果披露的一篇技术论文,似乎提供了某种可能的答案。

在这篇名为《ReALM: Reference Resolution As Language Modeling》的论文中,苹果不但发布了自家的最新模型ReALM,而且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思路:让AI将屏幕上的东西都转化成文字,然后让语言模型去理解。

具体来说,ReALM在运作过程中,会先通过视觉技术识别屏幕上的各种元素,例如按钮、图标、文本框等。之后,再对这些实体进行(Carry Out)编码,记录每个元素的确切位置和它们(They)的关系。

最后,AI会将这些实体和位置信息,转换成详细的文本描述,并输入语言模型,让其学会解析用户的指令。

例如,你现在在电话上用微信聊天,AI就能把聊天框里所有的记录、文件,和它们(They)在屏幕上的位置都记下来,转化成一段话,比如“聊天框中部有个连接,是一篇关于自动驾驶的文章”。

换句话说,有了这个技术,你无论在屏幕上干什么,甚至在想什么,都逃不过AI的法眼。

并且,因为AI有了和你“同时观看”屏幕的能力,所以在交互的时候,即使有些指令说得模糊,可能者不太清晰,AI也能理解你在指的是什么。

比如你跟AI说,“刚才视频的那个东西是什么?”,AI就能知道“那个”是指的是苹果还是香蕉,这就是所谓的“实体参考解析”。

根据论文,研究者将来还打算探索更精细的空间编码技术,比如用一种更高级的方法来“画”屏幕,就像用网格一样标出每个东西在哪儿。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想让模型拥有记忆,“记住”和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交互历史(History),并结合这些“记忆”来解析当前的查询。

那诸如此类的功能,将来应用在电话上,究竟能发挥怎样的功效呢?

一种可能的答案,就是用来针对某些信息密集型APP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查询。

电话AI的三个阶段

什么是信息密集型APP?简单来说,就是那种用起来会生成、处理可能者显示一大堆信息的应用程序。

例如某些社交媒体APP,像微博、微信那样的,每天得有几百万人在上面发状态,有数不清的文章、动态要看,回不完的消息在显示。

再就是某些电商APP,比如淘宝、京东,上面有成千上万的商品信息,每个商品都有自己的图片、价格、评价、销量等等。

针对这些APP,简单的摘要、总结,可能是图片识别等功能,显然是不够用了,因为在使用这些APP进行(Carry Out)信息筛选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那些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可能者是那种需要绕几个弯才能搞明白的请求。

举例来说,假设你在视频APP上看了一部科幻电影(Movie),觉得特效特别棒,于是就问:“这部电影(Movie)的特效用的是什么技术?”

又可能者,有时你想起在微信上看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觉得其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但想不起文章名了,只能大概地说:“我想找一篇关于问界汽车(Car)的文章,里面好像提到了自动驾驶”。

这样的需求,就叫做“复杂查询”。

如果说,现阶段各类电话AI所具有的总结、摘要,以及AI照片消除等功能,是AI在电话上较为初级的第一阶段,那么这种针对密集信息进行(Carry Out)复杂查询的AI,则代表了将来AI在电话上进阶的第二阶段。

而这第二个阶段,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AI大模型非得内置在电话系统里,因为只有一个内置在系统中的AI,才能进行(Carry Out)跨应用,跨平台的功能调用,从而让AI的触手伸向每一个APP。

但如果只是做到了这点,其实还不足以完全颠覆各大互联网巨头打造的APP孤岛,因为各个APP,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在应用内置AI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这样的复杂查询(实际上,某些APP,例如B站,已经开始尝试那么做了)。

真正对当前电话生态造成颠覆性影响的,可能许是电话AI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AI在电话上通过AI智能体(Agent)技术达成各种自动化操作,并初步建立起一种轻量级人机融合的阶段。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We)卖飞机票订酒店,很多时候携程、飞猪等等平台里面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能不能让电话上的AI智能体跨平台总结三个合适的选项让我做最终决定?

可能者说,我一觉醒来,微信里面诸位大佬发了好几百条朋友(Friend)圈,我没时间一一去看,能不能让我的电话自己去帮我看,如果朋友(Friend)分享的是好事,就鼓励互动一番?

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电话要足够了解我。

也这就需要通过前面提到的类似ReALM的技术,让电话AI可以在伴随用户的过程中,通过体坛屏幕上的各种操作,分析和总结出一个人使用电话时既定的行为模式,之后再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起每个用户的个人大脑/思维模型。

之后,再将这样的模型,与Agent技术结合,从而在电话上达成一种更为自动化、个性化的操作。

这也是当前的大模型,走向电话、PC,以及所有个人化终端最大的意义之一。

人机融合

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有点类似,电话AI与个人思维、习惯的结合,本质上也是让电话作为人体一种延伸出来的“器官”可能“义体”,去达成人类现有的思维和肉体难以达成的操作。

例如同时写好几份报告、文章,还能同时刷视频,逛淘宝啥的。

那具体怎么才能达成这点?前面提到的Agent技术就成了关键。

今年(This Year)2月,由首都交通大学(University)和阿里的研究人员共同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就揭示了将来在电话上达成这种全自动操作的可能。

简单来说,在这个研究里,这个叫做Mobile-Agent的智能体助手,用了一种特别的“视力检查”技术,能认出屏幕上的字啊、图标啊这些东西,有点类似于前面苹果的ReALM技术。

但比苹果的技术更进一步的是,这个智能体在识别屏幕的基础上,还具备了自主规划的能力。

在测试中,用户想让它在Youtube上找金州勇士队当家球星,小球时代的开创者,两届MVP得主斯蒂芬·库里的视频,并在下面发表个评论,它还真的就在全程无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些操作,而且没有任何错误。

同样地,即使是面对某些操作多App 的要求,它也能得心应手。

例如用户让它查询今天(Today)的比赛结果(Result),然后根据结果(Result)写一个新闻(News)。Mobile-Agent接到任务后,先在浏览器App里找到了比赛的比分,接着,它退出了浏览器,打开了记事本App。最后,它把比分写了下来,还按照新闻(News)的样子给整理了一下。

而Mobile-Agent之所以能达成这种多APP、多任务的操作,靠的正是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Mobile-Agent做事的过程中,在做完第一步后,它就会看一下当前电话屏幕的截图,看显示的是不是所需的APP界面,如果是的话,它就知道上一步做对了,然后继续规划并执行下一步操作。

如果不是,它就会“反思”一下,重新修正操作,根据不断变化的截图,调整下一步的操作,直至最终完成任务。

这种自动化的流程,倘若与前面苹果的ReALM技术相结合,那么AI在观看并学习了用户操作习惯、行为后,就能基于个人习惯,更熟练地进行(Carry Out)各种多APP、多任务的复杂操作。

例如对于某个经常需要写稿的编辑来说,AI在观看了他对电话的使用习惯后,便可以知道,他经常上的是哪些网站,看的是哪些公众号、视频。

进一步地,AI会根据这样的轨迹和习惯,建立起一个大致的思维/习惯模型,在他需要写稿时,从不同的APP搜集文章、视频,与他进行(Carry Out)交流。最后再将交流的成果凝练,输入进其常用的文档工具。

当这样轻量级人机融合进一步演化,并延伸到其他领域时,人类智能的提升和优化,以及对生产力的影响,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例如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电话上的多模态感知,能让AI实时规划和指导作业流程;

在医疗领域,集成生物传感器、医疗影像分析等AI能力,电话等终端能够全面感知和分析人体健康(Health)状况;

甚至在军事(Military)领域,这种人机融合的能力,在战场上还能加深各种智能化装备与士兵的契合度,出现一种类似“贾维斯”的存在。

意义与影响

如果要论电话AI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那恐怕就是将现在愈发萎靡的电话市场给盘活了。

去年,在华为Mate60系列的引领下,全球智能电话市场似乎有了复苏的迹象。但世界数据公司IDC却揭示了这种复苏背后的“危机”。

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至11.7亿部,为十年来最低,当年祖国智能机出货量约2.71亿台,同比下降5%,也创下近10年以来最低出货量。而苹果虽在去年以2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但新机激活量同比出现—10.6%的下滑。

由于同质化和性能过剩问题,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频繁更换新机。因此,消费者平均四年零三个月才会考虑换新机。

事实上如果没了销量,也就没必要研发先进制程的芯片了,到时候没人买,也没有国外市场可以占领,研发也没啥意义了。

而如果电话AI真的给人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到时势必会刺激新一轮的换机潮,而相应的芯片需求也将水涨船高,因此电话AI便和端侧芯片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第二点较为重要的影响,就是通过电话AI,相应的厂商能够扩大AI数据积累。

具体来说,通过联邦计算的方式,AI会先利用(Use)电话本地的用户交互数据,对模型在设备端进行(Carry Out)训练,这时只有模型的参数在更新,原始数据不会离开电话(这也解决了隐私问题)。

而分别在大量电话上训练出许多模型后,服务器会收集并聚合它们(They)的参数,得到一个全局模型。全局模型再下发给各设备,重复上述训练聚合流程,形成迭代优化。

在此情况下,谁率先占领了电话AI的市场,谁就能让数以亿计的电话用户成为自己海量的“数据源”,从而为训练更强大的AI模型提供宝贵的资源。

虽然云端大模型(闭源),也能达成这样的“数据飞轮”,但效果却不会像本地化了的电话AI这样直接,原因就在于本地化部署使得数据采集更加直接,中间环节更少。

最后一点颇为重要的影响是,通过这一个个海量分布的电话AI,端侧小模型将有可能对云端大模型形成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具体来说,电话上有大量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拍照、打车、购物、办公等等,每个场景都有特定的AI需求。这些细分场景,难以用通用的云端大模型高效覆盖,因为需要针对性地训练和优化。

而端侧的小模型,则可以专门为每个应用场景量身定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嵌入"端侧专用AI模型,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电话各领域的完整AI生态系统。

用户在使用电话时,基本上所有AI需求都可在端侧得到满足,无需调用云端服务。

这样一来,云端大模型在电话场景的发展空间就会被逐步蚕食和压缩。

在这样的态势下,端侧小模型,最终将很可能将占据那些无处不在、渗透性较高的生活(Life)场景(相当于“农村”)。

而云端大模型,则将占据那些更加集中、通用,且对算力要求更高的场景(相当于“城市”),例如对长文档,长视频的总结、分析等任务。

各方进展

从技术上来说,决定电话AI将来发展的,主要有三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端侧芯片、小模型技术、Agent技术。

就目前(Currently)来看,在端侧芯片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高通、联发科和苹果,虽然从制程技术、CPU架构这两个关键指标来看,三者看上去都不分伯仲(都是4nm),然而具体在端侧大模型的部署方面,胜出的还是联发科的天玑9300。

其不仅支持在电话端运行最大330亿参数的大模型,而且能够在1秒内生成图像,以及以每秒20 Tokens的速度生成文本。

在此之前,大部分的电话厂商,都很难做到在电话端部署超过100亿参数的大模型。

而天玑9300其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了硬件生成式AI引擎和全大核CPU架构这两个关键技术。

用大白话解释,前者是一种将AI引擎直接集成在芯片中的技术,而后者则是将所有的CPU核心都设计成高性能的大核心,这样CPU就都能够处理复杂的任务,而且处理速度很快。

但是,仅仅在硬件方面下功夫,还不足以在电话AI方面独占鳌头,毕竟端侧芯片的性能上限,再怎么也不可能和PC端的高性能GPU相提并论。这就决定了塞进电话里的大模型,参数终归不可能超越PC。

所以,想要在电话AI上取得突破,另一个需要发力的方向,就是小模型技术。

而这门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将模型变小,塞进电话(可能其他终端)的同时,还能让模型保持不错的性能。

而在这方面,目前(Currently)实力较为靠前的企业,当属微软和国内的面壁智能。

早在今年(This Year)2月,微软就宣布收购了在小模型方面颇有建树的欧洲公司Mistral,而后者的过人之处,正是“四两拨千斤”,通过参数更小的模型,取得比大参数模型更好的效果。

其主要的代表作,就是参数只有70亿的Mixtral 8x7B。在许多基准测试中,Mistral 8x7B的性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规模是其25倍的Llama2 70B。

而微软自己推出的Phi-2,虽然规模更小(仅27亿参数),但得益于“教科书质量”数据的训练,目前(Currently)已在基准测试中超过了更大的模型,如70亿参数的Mistral和130亿参数的Llama2。

这性能,这大小,看起来已经“压缩”得很极致了,可国内的面壁智能,在今年(This Year)2月直接来了个王炸,用20亿参数的MiniCPM,就达成了参数是自己数倍,甚至数十倍模型相媲美的性能,例如Llama2-13B(130亿)、Falcon-40B(400亿)等。

最厉害的是,MiniCPM不仅能在电话上流畅运行,推理成本还低到令人发指——170万tokens仅1块钱!

如此一来,在小模型方面,国内已经做到了与世界巨头并驾齐驱,甚至略微反超的水平。

而将模型变小,除了能更好地将它“塞进”电话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小模型比大模型更容易被灵活调度和部署,而这也是在电话上达成Agent技术的关键。

因为所谓的Agent技术,实际上就是让多个AI分工协作,达成自动化流程的一种技术,而大模型虽性能更强,但却结构复杂,像个不易驯服的大象,而小模型虽小,但胜在结构简单,输出和行为更易于控制。

这就好像训练十几只分别精通不同任务的猴子,要比训练一个什么活都会干的大象要容易多了。

之前提到,AI Agent在电话上的应用,是达成各种自动化操作,带来颠覆性体验的关键。而在这方面,上面提到的面壁智能,可以说取得了独占鳌头的优势。

其凭借自身Agent技术打造的项目ChatDev,甚至得到了斯坦福大学(University)教授、AI科学家吴恩达的盛赞。

吴恩达讲解ChatDev

ChatDev就是让一群AI智能体扮演不同角色,合伙开发一个软件项目。

人类开个头,说做啥软件。设计师AI就给出创意界面设计;程序员AI写代码;测试员AI检查Bug。他们(They)会像真人团队似的,反反复复讨论(Discuss)优化,最后呈现一个能运行的软件。

要是这种技术用在电话AI上,是能达成各种复杂操作的关键。

因为越是复杂操作,需要分工的环节就越多。比如你去开个会,用电话拍了视频,想剪辑加字幕、校对、配图片标题什么的,再发到某APP上。这么多环节,每一步都得有专门的“岗位”和“角色”在干活。

现在的一些Agent应用,比如AutoGPT,虽然“自动”、“高效”了,但处理不了这么多不同“角色”之间如何合作的问题。

面壁智能的ChatDev之所以牛逼,不仅仅在于它让多个AI智能体分工合作,而是在于它如何让这些智能体高效、协调地工作。

结语

倘若电话AI的“ChatGPT”时刻真的来了,那么有两种后果,是很可能会出现的。

其一就是软件和服务的主导权将改变。

与当前由谷歌、苹果等主导软件和服务不同,将来AI电话,很可能由AI公司可能专门的AI应用公司主导生态系统。相较于“半路出家”的电话厂商来说,起步更早,投入也更专一的AI企业,例如OpenAI、面壁智能等,无疑能提供更好的端侧大模型。

到了那时,电话市场,乃至其他移动硬件市场的主导权,很可能就会变天了。苹果这种起步较晚,且处于“两线作战”(既要顾AI,又要顾硬件)的企业,能不能守住自身的封闭生态,会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其二,则是“算力枷锁”的打破。

前面提到,随着电话AI的成熟,端侧小模型将有可能对云端大模型形成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而在更大的世界尺度上,这种态势会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

因为相较于对算力要求颇大的云端AI而言,电话上的端侧AI,对芯片、硬件的需求,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基于这一前提,加上华为在芯片领域撕开的缺口,以及祖国庞大的移动用户体量,倘若电话AI将来真的盘活了,那相当于祖国部分地规避掉了米国在AI算力方面的封锁。

更进一步地,这样对算力依赖较低的特点,还会让端侧小模型在发展祖我国和新兴市场进一步普及。

如果说,端侧大模型,让人们看到了AI有多强大,而电话AI这样的端侧模型,则将让人看到,AI究竟可以惠及多少普通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酷玩实验室特邀作者3收  藏+12评  论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微  博沉浸阅读返回顶部参与评论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登录后参与讨论(Discuss)提交评论0/1000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全球智能电话销量下滑,苹果却在祖国更好卖了?泄密苹果的内鬼,说自己在伸张正义全球销冠苹果,为啥在祖国卖不动了?苹果曝“内鬼”猛料,索赔 18 万元:五年泄露至少 6 种机密,发送超 10000 条信息“百万保障”骗局频发,苹果电话FaceTime打来假冒客服电话iPad Pro 六年来最大更新要来了,还有这些苹果新品值得关注苹果,也要搞家用机器人了不用唤醒词就能对话,苹果的AI要先为Siri赋能苹果小米造车不同命:苹果裁员500人黯然落幕,雷军首款车封神最新文章推荐美团外卖组织架构再调整,一批年轻管理者上任日元兑美元34年来最低,米国降息犹如海市蜃楼54岁的网红马丁靴要被卖了100亿独角兽,宣布终止IPO净增21.9万!祖国城市新一轮人口争夺战,最大赢家居(Home)然是它我最正确的事,是劝我妈卖房假山假树假风景,门票还收100起,仿古古镇被年轻人抛弃清华电子系再出芯片IPO,中芯世界、小米持股,开盘大涨177%AI算力生态裂变,“开放联盟”挑战英伟达月薪10w,机构点名招有“并购经验”的候选人酷玩实验室特邀作者

作者有点忙,还没写简介

发表文章57篇最近内容苹果找“搭子”,地主家也搞不定AI了?1小时前从猩猩睾丸到猪心脏,人类在器官移植路上走了多远?2024-04-09靠玩游戏(Game),咱们就能打败黄仁勋吗?​2024-04-02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下一篇马云的新零售梦,醒了

阿里不仅要找回阿里,更要走向将来!

1小时前

热门标签泡泡英语福特t型车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财务软件金蝶云企业平台沙滩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方辉云电脑(Computer)马路牙子长城皮卡坦途皮卡五十铃皮卡半衰期爱莉杨宁非虚构文学都市女孩李滨金融大数据蒋韬钢球防弹玻璃高中(High School)物理艾莎安娜闪聊品骏快递普萘洛尔ptsd关于36氪城市合作寻求报道我要入驻投资者关系商务合作关于我们(We)联系我们(We)加入我们(We)网站谣言信息举报入口热门推荐热门资讯热门产品文章标签快讯标签合作伙伴阿里云火山引擎高德个推星球日报(Daily)鲸准氪空间富途牛牛企服点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领氪36氪APP下载iOS Android36氪本站由 阿里云 提供计算与安危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未成年人保护举报电话:010-89650707 举报邮箱:jubao@36kr.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11~2024 首都多氪信息科技(Technology)有限公司 | 京ICP备12031756号-6 | 京ICP证15014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99号意见反馈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将来36氪鲸准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Technology)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苹果找“搭子”,地主家也搞不定AI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140) 踩(28) 阅读数(5940)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